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案

语文教案:《回声》

时间:2024-07-12 11:46:34
语文教案:《回声》

语文教案:《回声》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回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回声》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回声的科学知识,学习本文生动具体地介绍知识的方法。

2.掌握生字词,练习做卡片,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1.科学小品的写法

2.回声的科学原理及其运用

教学方法:

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前面学过的《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大自然不仅有美妙的语言,而且有奇妙的声音,当你站在高山顶或深谷里高呼一声的时候,当你站在大厦或遂道里用力击掌的时候,侧耳一听会听到什么呢?回声,有时回声还不止一次,而是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读了这篇课文,就明白了。

初读课文,正音解词:

隧道(suì) 圜丘() 层峰叠障(zhàng) 庞大(páng) 巍峨(wēi)(é)

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一)点明回声发生的原理。

(二)举例说明回声因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多种回声现象。

(三)用事实说明了解回声,利用回声为人类服务的重要性。

读课文,请学生画出文中所举事例,并依次编上序码。

①在高墙或室内说话,听不到回声。

②捷克阿德尔什伯赫旁的断岩能听到三次回声。

③江西弋阳圭峰的“回声谷”能听到四次回声。

④英国牛津郡一个地方,一声枪响回声达20次之多。

⑤雷声经过地、山、云回声隆隆不绝。

⑥北京天坛回音壁、三音石、圜丘。

⑦冷空气团和云雨层也会反射声波。

⑧阿尔卑斯山铁路隧道里的爆炸声能传到160千米远的地方。

⑨回声探测仪器,声纳。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三个段意)

(具体生动地说明了回声的原理、现象以及了解回声、利用回声的重要作用。)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①文章开头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引用)(拟人)

作用是什么?(点题)

把回声比作什么?(比作女性)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原声和回声就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将回声现象化作一种生动有趣的艺术形象了)

文章引诗开头,有吸引力,拟人形象,富有情趣。

②第二段说的是什么?(回声发生的原理)

③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由具体到抽象)

第二部分

①第4段说了什么?(1次回声)

第5段说了什么?(回声2至20次)

这两段按什么顺序写的?(由少到多)依回声的次数为序。

②第4段分说什么情况?

(分说“较远”和“太近”两种情况,大略说明听到回声的条件)

③第6段说了什么?(总述回音壁、三音石、圜丘)

7—9段分别说了什么?(分别介绍了回音壁、三音石、圜丘)

采用了什么顺序?(由总到分)

④第七段,说明墙体是为了说明什么?(反射条件)

“由于……”一句点明了什么?(点明原理)

⑤第10段说了什么?(液体、气体也反射声波)

第11段说了什么?(用隧道事例证明)

顺序?(由固体到液、气体)回声的表现。

⑥第11段,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先说现象奇怪,再作科学解释)

第三部分

①第13段说了什么?(用事实说明,利用回声有重要性)

②第14段说了什么?(用事例说明回声仪器的迅速发展)

顺序?(由实际到应用)写的是回声的用途。

总结①说明方法

(1)举例子

(2)下定义

(3)作比较

(4)列数字

②修辞方法

(1)拟人

(2)设问

(3)连珠(顶真)

③填表

写作方法

表现形式

具体例子

表达效果

由具体到抽象

由具体到抽象

第1、2自然段

引人入胜

知识原理

由抽象到具体

第9、10自然段

具体形象

结合

先说知识后举例子

第4自然段

生动有趣

具体例子

先说事例后说知识

第10自然段

说服力强

语文教案:《回声》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藏、捡、扔、波、荡”5个字和带有这些生字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回声(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什么是回声)。

教学难点:

回声形成的原因(通过试验来完成:先把一个玻璃水瓶放进水,再把它放在投影机上打在屏幕上,最后往瓶子里扔块石子就发现其结果)。

疑点:为什么把青蛙当作人来写?(本课是讲的科学道理的童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或影视中见到过的有关回声的现象,初步了解“回声”的意思,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让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试读课文。

2、自由读文,提醒学生注意没学过的生字的读音:“藏、扔、荡”都是后鼻音,“捡”是前鼻音。“藏”是平舌音,“扔”的声母是r,不是n或l,应读一声。

3、再读课文: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另外一些字词的读音。

(1)带轻声字的'词。如:月亮,美丽的,高兴得,奇怪极了,藏着,学我说话哩,孩子,妈妈……

(2)多音字,如:“倒影”的“倒”读d4o,“一只”的“只”读zh9。

(3)“一”的变调,如:“一个”“一片”“一蹦”的“一”读第二声,“一只”“一颗”“一圈”的“一”读四声。

三、读课文,数一数,看看共有几个自然段。

四、分段练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查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波纹:波,波浪,即江河湖海上起伏不平的江面;波纹,小波浪形成的水纹。

荡:摇动,摆动。在本课指波纹一起一伏地动。

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再度被听到的声音。

欢快:快乐、轻松。

六、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段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

1、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1—3自然段

边读边画,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句,画出你读懂的字、词、句?提问: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哪个词,哪句话用的好?为什么?

(2)再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后两个问题,从课文中找出可以回答这问题的句子,并用铅笔画出来。

提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桥洞底下)

这是一座什么桥?(石桥)

是什么样的桥洞?(出示课文中第一幅插图,理解“半圆”。)

(3)朗读课文1—3自然段。

①叙述,课文中讲道: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结合插图(一)说说周围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提问:“周围”是指什么地方?(桥洞附近)“美丽的景色”指什么?(结合插图回答,理解“倒影”)

(半圆的桥洞和水果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

②叙述:小青蛙高兴得叫起来,与此同时,不知哪儿有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再读课文,引导学生练习读,讲回声的几句话。

③叙述:小青蛙十分奇怪,以为桥洞里躲着另一只小青蛙,它问妈妈,妈妈没有直接告诉它,而是笑着,带小青蛙跳到岸上。设问:妈妈要做什么呢?

④提问:小青蛙问妈妈时,妈妈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2、学习课文4—5自然段。

(1)出示插图(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说一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2)引导学生观察试验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3)读课文4—5自然段(小结总结段意)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为什么把青蛙当作人来写?

本课是一篇讲科学道理的童话,把小青蛙当作人来写,这是童话的特点,小青蛙是不会说话的,但是文中讲的知识却是真实的。

第三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录音,读课文。

2、分段指导朗读。

(1)指导朗读1,2段中讲景物的句子。

(2)指导朗读第2段中回声的句子。

(3)指导读好小青蛙与妈妈的对话。

(4)指导读好句子尾的助词,如:啊、吧、哩、啦等

3、练习朗读全文。

提示学生注意小青蛙思想情感的变化,先是看到美景很高兴再是听到回声感到奇怪,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最后是无比欢快。

二、指导记忆字形。

藏:上下结构,草字头,下面先写“厂”字,一撇的左边写“”,“厂”字里边写“臣”最后写斜钩,撇点。共17画。

捡:左右结构,提手旁,右边是“脸”字的右半部。

扔:把“奶”字的女字旁换成提手旁,就是“扔”。

荡:共9画,第7画的横折折折钩是一笔。

三、练习书写生字。

四、完成本课作业。

1、填空,读句子,再想象句子的内容。

(1)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一圈地(荡)回来。

(2)青蛙叫的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

(3)提问:什么是“荡”?什么是“返”?(引导学生换词比较,理解意思)

2、搭配词语,连上线

3、听话、说话。

(1)读题目,明确本题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2)注意把时间、地点、内容说清楚,转述要准确。

(3)指导练习转述。

①借助拼音读懂转述内容。

②用自己的话练习说。

4、设想另一个内容,用上面的转述形式练习转述。

《语文教案:《回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